全 文
张玉良董事长在演讲中指出,2018年对于中国企业而言是一个重要的历史节点。一方面,改革开放走过了40年的光辉历程,中国企业与时代同行,风雨兼程,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成就。另一方面,“大而不强”仍然是我国企业发展的一个突出矛盾。
“站在改革开放40周年的历史关口上,中国企业下一步应如何发展、如何跃上新的台阶,已经成为举国上下共同关注的重大课题。”
01 站位要高
企业是社会的“器官”,通过提供产品和服务,来解决特定的社会问题。企业解决的社会问题越普遍,规模就越大;解决社会问题的方式越有独创性,发展就越持久。因此,要成为世界一流企业,就应致力于解决社会的重大问题。
当前,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若干突出的问题。它们既是时代的“先声”,也是呼唤世界一流企业破土而出的“指挥棒”。
比如,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问题。核心技术是大国重器,既买不来,也讨不来,需要靠自己攻关与突破。相信随着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不断落地,必将由此产生一批世界级的企业。
又比如,人民群众消费升级的问题。过去是“中国制造”(made in China),现在“为中国而制造”(made for China)的需求则日益广泛。满足升级的消费需求,既有赖于推进供给侧改革、提高供给水平,也有赖于扩大开放、扩大进口。这两者对于打造世界一流企业都是重大的市场机遇。
再比如,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。我国目前城镇化率约为59%,与发达国家80%的水平仍有较大差距。我国广大地区,无论是沿海发达地区、中部地区,还是西部地区,都正在进入以大规模城市群建设、高铁等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为特点的深度城镇化阶段,这是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一个重要载体。
02 眼界要宽
企业是不是世界一流,不是自封出来的,要真正拿到世界舞台上去“遛一遛”。国务院国资委主任肖亚庆同志曾指出,世界一流企业在三方面表现突出:一是在国际资源配置中能够占有主导地位;二是在全球行业发展中能够发挥引领作用;三是在全球产业发展中具有话语权和影响力。
要做到上述三点,需要有宽广的视野,需要摈弃“满足于在山沟沟里做草头王”的狭隘心态,敢于到全球市场上去与其他顶尖企业同台竞技。在“一带一路”国家战略的指引下,中国企业走向全球市场正面临难得的机遇。
「过去几年,3522集团顺应国家战略导向,以“一带一路”为重点,积极开拓全球市场,项目已遍及全球5大洲30多个国家,业务范围也已从传统的房地产业务扩展到大基建、旅游设施、进口商品直销、酒店管理品牌输出等多元化的业务。」
03 嗅觉要灵
「通用电气是一家令人尊敬的伟大企业,曾经创造了辉煌的经营业绩和卓越的管理经验,在道琼斯指数成分股中连续存在了一百余年。但就在今年,它被剔出了道琼斯指数成分股。
道琼斯指数官方声明表示,美国经济结构已经发生变化,消费、金融、医疗保健和科技公司在经济中的地位更加突出,而工业公司重要性有所降低,此次替换可以让道琼斯指数更好地反映美国经济。」
这个案例启示我们,“没有成功的企业,只有时代的企业”。世界一流企业,应该对经济社会的变迁、产业结构的转型保持敏锐的嗅觉,并始终在历史前进的方向中前进、在趋势发展的逻辑中发展。
要拥抱变化,对经济社会的变革要保持开放的心态,并顺势而为,不断推动企业转型升级。要拥抱科技,特别是传统产业和传统企业,要不断注入科技内涵,增加科技含量,不断向“新物种”进化。要拥抱未来,面向未来思考企业发展,在产业投资、技术研发、人才储备等方面进行前瞻性的布局。
04 格局要大
最近,美国股市迎来了周期最长的一轮大牛市,引领这轮牛市的基本上都是创新型企业,传统企业已经难见踪迹。由此可见,创新是成就世界一流企业的核心驱动力。世界一流企业,应该在创新方面有大的格局和大的作为。
长期以来,中国企业走的是一条模仿、追赶的道路,西方企业是我们的老师。经过多年的发展,中国企业在很多领域已经实现从跟跑到并跑的转变,能不能再前进一步,成为领跑者,就有赖于企业创新的格局了。
但真正的创新绝不是轻轻松松、敲锣打鼓就能完成的。过去很多中国企业的创新,基本停留在商业模式创新和创新技术组合应用方面,而没有触及技术创新,特别是没有触及核心技术的创新。
商业模式创新固然也很重要,但商业模式易于被模仿,难以在市场竞争中构筑起“深沟高垒”,往往导致大家“一哄而上”,然后“红海竞争”,最终“哀鸿遍野”。相比之下,技术创新才是最核心的创新,也是最难以被模仿的创新。能不能在技术创新方面有所突破,越来越成为检验世界一流企业的“试金石”。
因此,在新的形势下,中国企业在创新方面要有全新的格局,要在技术创新特别是核心技术创新方面花更大的气力。